如何理解晓说中“旋律在日本,和声在欧洲,节奏在非洲”这句话? - 知乎

admin 12 0

如何理解晓说中“旋律在日本,和声在欧洲,节奏在非洲”这句话? - 知乎

  旋律在日本,和声在欧洲,节奏在非洲。听完之后细细一想真实这么回事,总结的很精准,但理解却不全面,只觉得说的在理,但在什么理却一片空白,只是一些感性认识上的理解与赞同,理性和专业性方面认知为零。请以专业型的角度和深度来举例分析和解释一下,并且解答一下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是什么样的,与该地的文化和民族性有什么关联。只言片语的吐槽和个人观点就算了,求比较客观的专业性的回答。

  不清楚这句话的背景,但说得很含糊,这句话本身有失专业水准。更多的可能是,这句话只是某一时刻针对通俗音乐而言,因为说旋律在日本,亚洲的近代流行音乐发源地的确是在日本,直到现在也在不同程度地向日本看齐。也许揣着明白装糊涂更好地说法是:XX在非洲 XX在欧洲、XX在亚洲。

  回头来看这句话,放大到世界所有种属的人类“音乐”,其实形态是共性大于个体差异。做一个假设:一个音响知识结构完全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欧洲人在中国呆上十年并持续接触中国汉族传统音乐,或者一个从小生活在印度某一地区并学习当地宫廷音乐的人在非洲土著部落了此残生(有点狠。。)只要是有一定的时间接触当地的音乐,他们的大脑就会根据当地的音乐形式及其在人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产生自动学习,即便他们对自身音响知识结构依然有依赖性,也会保留积极寻找与当地音乐相似性表达的自发思考模式,但是通过这种被动学习依然会加深对当地音乐的理解,这一点和人类对其他的文化种属的大脑处理方式我认为并无二致。

  兜了一圈,回答问题。因为当今的大多数人对世界上其他地区音乐的了解仍然不够,所以会简单地对其进行分类,粗糙的划分也许也与政治因素撇不开关系。简单地揣测,不同的环境最终造就欧洲人音乐在某段时期广泛分化为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而其后又有相互借鉴和融合,因为欧洲人思维最终长期崇尚理性,使音乐在12平均律纵向音高的体系上达到了人类音乐在这方面的2.0版本。非洲不少丛林地区保留着最原始的非洲人音乐,其中包括极其丰美的人声和音及有复杂规律的音色、节奏组合,完全依据天性直觉和积累,这一点也达到了恐怖的境地,另外,当地有更多地兽皮、石磬、棒子和金属也必然引发人们对使用此类材料做乐器制造音乐的需求,打击乐繁行。泛亚洲地区普遍重视音调线条,这也许与所生存的环境关系最大,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语言体系,而语韵语音对音调线条的影响特别大,也和过去的人的驱逐野兽、驯养鱼、蛊有关。其后乐器的制造也因为环境各有特点而使审美倾向进一步差异化。 中国的昆曲,对唱腔单线条的音调控制和塑造、印度的传统宫廷音乐、东南亚国家管乐器线条的使用所达到的高度,完全超乎没有受过耳朵训练的人的想象 。

  从流行音乐的范畴看,确实差不多。

  不过古典(严肃)音乐又是另一回事儿。

  旋律在日本这个比较局限,说是亚洲会比较合适。往前看古代的器乐就能发现是这么一回事。

  和声在欧洲大概是因为他们有宗教合唱团,为了唱得好听一些就发展出了和声学。

  节奏在非洲这是一点没错。。黑人们都都天生的节奏感,这与他们长久的部落文化脱不开干系,拿着各种原始的乐器例如兽皮鼓之类敲敲打打这节奏就发展出来了。

  不过发展到现在,乐坛里百花缭乱,什么东西都有,什么东西都能混合,已经不能把以上三点分开来讲XX在XX了。

  未来在广电总局

  因为是休闲类谈话节目,只能通过贴标签来简化描述。其实现代音乐的旋律和声和节奏都在日本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